陈增顺:巧用温差种平菇 ,年收入达20余万元
6月4日,记者在通往建平乡瓜瓢村的道路边上,看到六七个覆盖着黑色遮阳网的大棚。原来,这是菇农陈增顺在此种植平菇。http://imagecdn.cqliving.com/images/app_2/cms/202106/3350b4edab0316e1a0bf0bbb3cfe65ec53152648.jpg已过不惑之年的陈增顺,原本是江南铜鼓镇双庙村人。9岁时母亲去世,16岁时其父又离他而去。本还在读初中的他,为了减轻家中负担,初中还没毕业,就去广东打工。当时,他在一手袋厂工作,工资待遇也还不错。更令他欣慰的是,他在厂里遇到了一位开州姑娘,并结为百年之好。有了家,小俩口更是省吃俭用。2000年,他们有了爱的结晶。一家三口,带着积蓄,准备回家创业。“当时,我学的酿酒技术。可外面的酿酒方法与我们这边有区别,所以酿出的酒口味也不像我们这边的。别人喝后,都觉得不行,卖不出去。于是也只好放弃。”陈增顺显得无奈。陈增顺与妻子**,在城里来卖菜。并且在农贸市场租了一个摊位,妻子带孩子守摊,他就挑着担子沿街巷叫卖。在这期间,陈增顺遇到一个种植平菇的。每次他都是上门取货,并且销路很好,有时还卖到缺货。由此,让他看到了商机。http://imagecdn.cqliving.com/images/app_2/cms/202106/be6859f7ed6d4b6361c0ff7a3ec8760a320e98b6.jpg陈增顺便揣着梦想,前往广东学习平菇等食用菌种植技术。通过一个月的学习后,回来他开始种植平菇。没有房子,就在一桥洞下生产。因技术原因,效益也不是很好,但他仍然坚持。并根据自己所学的理论知识,再结合当地的气候条件等,边生产边摸索。还到与条件相似的成都去取经。这样,使他的平菇种植技术越来越熟稔、越来越过硬了。学成归来,他充满了放开手脚要大干一场种植平菇的信心和决心。种植规模也由原来的几千袋菌棒,扩展到两万多袋。“到2014年,我已发展到四万多袋。”陈增顺说。http://imagecdn.cqliving.com/images/app_2/cms/202106/7f732d8a89180059185d89588f5ee22f5ed8113b.jpg而今,他成了专职菇农。为了一年四季都有菇可供应市场,他建起了两个种植场地。热天在气温较低的建平乡瓜瓢村境内,秋冬季节就在城郊的巫峡镇西坪一社。现属热天。记者见到他时,他正与妻子在瓜瓢村的菇棚内接种。“接种非常关键,如果不注意卫生和做好消毒工作,种就容易坏。”陈增顺说。所以,一般情况下,接种就是他夫妻俩自己亲手做。据陈增顺介绍,他现在每天都可以采摘三四百斤菇配送到超市或农贸市场,基本上能满足市场供应。近几年,他每年种菇都在8万袋左右,年收入达20余万元。来源:巫山网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