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溪镇下安村72岁老人徐达德,曾深陷“等靠要”思想,2021年看到土地闲置后决心改变,踏上种植之路。他不断钻研,扩大种植规模,创新种植模式,不仅实现自身增收,还带动周边群众就业,成为致富带头人。他的故事激励着当地的群众,只要有决心和行动,就能打破困境,助力乡村振兴。
思想转变:从“等靠要”到土地追梦人
当记者踏入下安村时,冬日的暖阳洒在田野上,勾勒出一幅宁静而充满希望的画面。徐达德正精神矍铄地穿梭在田间,和其他农民朋友一同进行耕田、掏沟等冬耕作业。他那被岁月刻满皱纹的脸上,洋溢着对土地的热爱与对未来的憧憬。谁能想到,这位如今在土地上挥洒汗水、收获希望的种粮大户,曾经也深陷“等靠要”的思想泥沼。 在徐达德的创业历程中,2021年前还有一段不为人知的故事。那时,村里种粮直补的确权面积为2300多亩,但实际补贴却按1000多亩发放。这一异常情况引起了徐达德的关注,他怀着为全村百姓谋公道的初心,经常与村民们一起前往政府反映情况。在那几年里,徐达德奔走于村镇之间,不辞辛劳,只为解开这个谜团。经过坚持不懈的努力,终于查明是政策改变导致了误解。 误会解开后,徐达德没有丝毫抱怨,而是将全部精力投入到种植产业中。他深知,抱怨解决不了任何问题,只有脚踏实地的努力,才能真正改变自己和乡亲们的生活。
种植崛起:规模拓展与模式创新
2021年,那是徐达德人生的转折点。彼时,徐达德看到村里大片土地闲置,心中涌起一股想要改变的冲动。于是,他毅然踏上了种植之路,起初仅承包了70多亩土地,种植玉米。对于从未有过大规模种植经验的他来说,这无疑是一场充满挑战的冒险。但徐达德骨子里有着一股不服输的劲儿,凭借着对土地的热爱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他开始日夜钻研种植技术,虚心向农技专家请教,从播种、施肥到病虫害防治,每一个环节都亲力亲为。 寒来暑往,徐达德的辛勤付出逐渐有了回报。他的种植规模逐年扩大,从最初的70多亩,到2024年的350亩。在全村6个社的土地上,都能看到他种植的大豆玉米。全村耕地1600多亩,他种植的粮食面积占了全村的五分之一。为了实现土地的高效利用,徐达德不断探索创新,采用了玉米和黄豆复合种植模式。这种科学的种植方式,不仅充分利用了土地空间,还能通过豆类固氮提升土壤肥力,实现了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的双赢。 谈及自己的种植成果,徐达德脸上洋溢着自豪的笑容:“我从最初70多亩发展到现在350多亩,一年的收入有20至30万元,把工人、肥料钱除了,自己还能剩10万元。而且,还带动了周边的老百姓一起挣钱,有些村民在这里务工,一年能挣到1至2万元。” 正是这份朴实的话语,背后蕴含着他多年来的努力与坚持,以及对乡村发展的责任与担当。
带动乡邻:致富路上的引路人
在徐达德的种植基地里,记者见到了51岁的廖顶署。“我年纪大了,外出务工不太现实,家里还有老人和小孩需要照顾。幸好徐达德这里有务工的机会,我一年算下来能挣1万多元。”廖顶署告诉记者,今天他们在这冬耕,明年春天准备种玉米。在这里干活,既能照顾家里,又能增加一笔收入,解决了我们的就业难题。 像廖顶署这样在徐达德种植基地务工的村民还有很多,2024年,徐达德发出的工资就高达18万元,带动了周边群众增收致富。 下安村村党支部书记龚道勇感慨地说:“我们村徐达德以前是存在‘等靠要’的思想,经常找村、镇进行投诉,缠着我们不放手。通过积极引导,从2021年开始,他彻底转变,成为了种粮大户,从最开始的70亩发展到现在的350亩。在发展的过程中,不仅本人实现了增收,还带动了周边的老百姓就业,实实在在地成为我们村的致富带头人。” 徐达德的故事,在龙溪镇下安村广为流传,激励着身边每一个人。他让大家看到,在乡村这片广阔的土地上,只要有决心、有行动,就能打破困境,创造美好未来。
记者 董存春 实习生 邓厚双 | 来源:巫山县融媒体中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