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龙网-新重庆客户端10月20日16时讯(记者 黎盛荣)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 巫山,因山闻名,因水而兴。 如今,人杰地灵的巫山,正大手笔开展“两山”基地建设,凭借“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建设规划及实施方案”,喜获“重庆市生态环境保护规划优秀成果”一等奖。 依托“两山”实践,巫山将驱动经济社会的所有要素,都置入生态发展的场景,抢占了先机,创造了生机,也赢得了转机。
环卫工人正在清理水中杂物 巫山生态环境局供图 华龙网发生态之纲 践行“两山论”推动绿色发展 以生态为纲,是巫山统筹全局,谋求高质量发展的清晰路径。 身为三峡库区水土保持生态功能区,优美的绿水青山和良好的生态环境是巫山最大的优势。 三峡水库蓄水后,巫山区位条件大幅改善。巫山县委县政府大力实施“生态立县”战略,2012年即被国家发改委、财政部和国家林业和草原局纳入首批开展生态文明示范工程试点市县,积累了绿色发展的丰富经验。 2018年,巫山又出台了《关于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意见》等规范性文件,编制完成《生态经济发展规划》《国土绿化提升行动方案》等专项规划,构建起生态文明建设政策支撑体系。2019年印发了《关于深入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意见》,深入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 为了细化落实生态保护与修复、环境污染防治、城市品质提升和农村人居环境改善、生态经济建设、生态环境风险防范、生态环境治理能力提升等工作任务,巫山县通过了《巫山县生态文明建设目标评价考核办法》,强化政治责任和使命担当,学好用好“两山论”,走深走实“两化路”,落实“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协同推进经济绿色高质量发展和生态环境高水平保护,试行生态环境损害赔偿制度,增强生态文明建设制度保障。 2021年8月,巫山县人民政府印发《巫山县“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建设实施方案(2020—2025年)的通知》,更进一步对“两山”实践作出全局部署。 巫山境内长江与神女溪交汇处 巫山生态环境局供图 华龙网发生态之策 绿色资源资产实现保值增值 有了生态发展的纲领,还要有好的谋略进行贯彻实施。 曾经,巫山境内的长江和大宁河沿岸水土流失严重、生活和生产污水直接排放、江河上大量垃圾漂浮、水质富营养化较为严重。巫山干部群众通过转变思路,学好用好“两山论”,念好“山字经”,做好“水文章”,成功打造了“两江四岸”旅游新城,宜居宜游成效显著。 首先,认真抓好“林长制”试点工作,不断强化各级领导干部保护生态环境的责任意识,健全“两线”、“三级”层级管理机制和《保护发展森林资源考核与奖励办法》,强力筑牢长江上游生态屏障。 其次,将重心放在“抓实水资源保护”“抓实水污染防治”“抓实水生态修复”三个方面,构建起“河长+警长+巾帼+志愿者+公益性岗位”的河长制组织体系,“一江碧水”得到保障。建制乡镇污水处理率达到83%,城市污水处理率达到94%,确保了长江干流(巫山段)水质保持稳定,大宁河等主要次级河流满足水域功能要求。 此外,通过实施《巫山县贯彻重庆打赢蓝天保卫战三年行动计划实施方案》《巫山县空气环境质量限期达标规划》,完善部门联席制度,建立大气污染防治周边区域联防联控机制,与云阳、奉节、巫溪建立《区域大气污染联防联控协议》,分区域、分行业、分领域协调联动,空气品质得到提升,全年优良空气占比超过95。6%。 生态之果 优质生态产品供给显著增加 上下一心,全域联动,生态效益随之“水涨船高”。 优美的景观资源、优质的特色农产品,是巫山绿色发展的依托。 曾经的巫山县工业以挖山毁林采矿为主,优质农产品只能自己消费,旅游业留不住游客上岸。近年来,巫山通过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编制实施全市首个区县级《巫山县生态经济发展规划(2018—2021)》,落实生态产业化、产业生态化,大力培育特色产业,产业结构不断优化。 生态旅游蓬勃发展,精品景区提档升级,小三峡景区游客中心南广场投用,罗家寨书院启动修缮,马渡河人行索桥开工复建,神女溪漂流中心投用,万亩茶园、红叶博览园加快建设,三峡院子·守望观景台、飞凤峰步道成为网红“打卡地”,当阳大峡谷小石峡游客中心投用,全年接待游客超1900万人次。 生态农业提质增效,大力发展“1+3+2”现代山地特色高效农业,基本完成脆李、柑橘、核桃产业布局,经济作物比重达67%,建成核心产业融合示范区3个,打造脆李、柑橘等产业示范基地20个。截至目前,全县共获得“三品一标”农产品113个,其中地理标志产品1个,无公害农产品58个,绿色食品54个,总产量10。8万吨,产值约11亿。 生态康养稳健起步,完成巫山云雨生态康养度假区总体规划和旅游专项规划编制,“一带三心三片区”空间布局基本形成。 生态之福 壮大优势补短板让全民受益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当生态成为取之不竭的“产业”,受益的自然是巫山百姓。 巫山通过改善交通,依托生态环境和自然资源,发展绿色经济,“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得到应验。 通过转变思路,以壮士断腕的决心,关闭煤矿36个,转型发展以生态旅游、生态农业为主的生态产业,把巫山打造成一个2958平方公里的大景区,从观光游扩展到度假游的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五分之一的巫山老百姓吃上了旅游饭。 通过拓展交通,在全市率先启动交通建设三年提升战略行动,渝宜高速最先通车,投资16。42亿元的巫山机场已正式通航,郑万高铁快速推进,两巫高速巫大段开工建设,奉(巫)建高速顺利开工,国省道油化率达100%,基本建成水陆空铁“立体式”渝东门户综合交通枢纽,引来了企业投资,促进了游客落地深度游,卖出了地方特色优质农副产品。 通过产业延伸融合,持续念好“山字经”,连续举办了13届中国·重庆长江三峡(巫山)国际红叶节,实现旅游综合收益40多亿元;持续打好“文化牌”,成功举办了第四届巫山“神女杯”艺术电影周、长江三峡(巫山)国际越野赛和当阳大峡谷国际户外挑战赛,“晒文化·晒风景”大型文旅推介活动获全市最佳效果奖;持续种好“优质果”,种植柑橘15万亩、脆李25万亩、核桃等干果15万亩,新增“三品一标”农产品41个。获评“中国特色农产品优势区”“中国脆李之乡”;持续创新“新业态”,加快智慧景区和智慧农业建设,挖掘出神女文化、巫文化、川江号子、三峡皮影戏等文创精品。 打出“生态组合拳”,获得全市生态环境保护规划优秀成果一等奖,是巫山深入践行“两山论”的写照,也全面印证了生态赋能、全民受益的必然结果,开好了头,生态“金果果”注定会越结越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