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16日,李季达、王贞儒在津革命事迹研讨会在天津召开,研讨会邀请了重庆、天津两地的相关人员参加,包括李季达、王贞儒的亲属、巫山县博物馆、天津市档案局等相关人员。
会上播放了讲述李季达烈士事迹的纪录片《求志》。通过观看纪录片,与会人员被李季达、王贞儒为党的革命事业英勇献身的精神所深深感染。
20世纪初的中国,积贫积弱,备受帝国主义列强欺侮,一大批仁人志士苦苦寻求救国救民的真理。出生于巫山的少年李季达立志报国,从践行“工读主义”做起。赴法勤工俭学期间,接受了马克思主义的他加入了旅欧中国少年共产党,并于1924年转为中共党员,从此开始了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研究和实践。回国后,李季达全面领导了天津的反帝爱国运动,多次掀起工人运动高潮。1927年8月,李季达与夫人王贞儒被捕,在狱中,**对李季达施以压杠子、灌辣椒水等种种酷刑,他被折磨得几次昏死过去,但他以坚强的革命意志,宁死不屈。**除因“证据不足”将王贞儒等人释放外,最后还是杀害了李季达等人。年仅27岁的李季达,走完了他短暂而光辉的一生。
王贞儒出身天津名门,是“五四”运动以后天津著名学生社团觉悟社的社友,是天津妇女社团女星社的重要成员,也是邓颖超在直隶女师的同学和达仁女校的同事,是继邓颖超、江韵清之后天津地委第三任妇女部长。在丈夫李季达**后,为保存党的实力,王贞儒继续坚持地下工作,寻找新的生路,开始从事妇女、儿童的社会救济工作。
研讨会上,巫山博物馆与天津市南开区档案馆互赠王贞儒相关档案复制件。同时,来自重庆、天津的工作人员以及李季达、王贞儒的亲属对他们在天津的革命事迹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和交流。大家纷纷表示,将结合各地档案资料,对李季达、王贞儒的革命事迹进一步的完善和挖掘,让更多的当代年轻人来知晓他们的革命事迹,弘扬和传承他们的革命精神。
天津市市委党校副校长、党史研究室主任王永立、天津市南开区区委常委、区委办公室主任胡浩、巫山县县委宣传部副部长陶举华、巫山县博物馆馆长张潜参加研讨会。
来源:巫山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