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电商平台今年“双11”的玩法公布了 “双11”预售10月21日零时开启 今年“双11”分两波: 11月1日-3日是第一波,11月11日为第二波 这届“光棍节”变“双节棍”来得猝不及防! 还多出了3天,你的钱包准备好了吗? (工资卡:不,你不想) 今年“双十一”新玩法, 让直播间大军“琦困无比” 但是贴心的主播会敲锣、用扩音器、抖小铃铛 然后大喊一句:买它!! 还会建议吃宵夜、洗脸洗澡等让人清醒的方法
我想过年的感觉不过如此吧 最可怕的事是守了几个小时却守了个寂寞 啥也没抢到......
10月21日凌晨 李佳琦与薇娅直播间人数均破亿 特别是战疫防疫期间 直播带货等非接触式消费显著增长 关于“直播”的投诉举报也相应迅速增长
近日,市场监管总局发布全国12315平台 2020年前三季度统计数据 前三季度全国12315平台共接收 “直播”相关投诉举报2.19万件 其中“直播带货”诉求占比近六成 “头部”平台直播带货投诉多 售后退换货难问题突出
数据显示,前三季度,全国12315平台共接收“直播”相关投诉举报2.19万件,同比增长479.60%,其中,“直播带货”诉求占比近六成。针对商品的“直播”相关诉求主要集中在首饰(2749件)、服装鞋帽(1643件)、家居用品(1431件)等方面。
“直播”相关投诉举报共涉及8079家企业,排名前五均为头部电商平台和短视频平台,累计诉求2585件,占“直播”总诉求量的十分之一。从消费者集中反映的问题来看,产品质量疏于把关,使用“极限词”等诱导消费者冲动消费,售后退换货难以保障等问题在直播平台中较为突出。
另外,前三季度投诉举报涉及问题排名情况显示 广告问题排名居首
目前 直播带货已成为众多电商升级的新突破口 然而,与直播带货交易火爆的场景相对应的 却是网红与平台规则意识的普遍缺失 市场监管部门提醒各电商平台、商家和主播 在获取利益的同时,要切实承担起相应的责任 尤其是电商平台要强化对入驻商家和网红的规范约束 共同保障消费者合法权益 市民买买买之前,也要注意以下几点
●市场监管提醒您提醒您●
一、理性对待促销宣传,避免冲动消费
“双十一”又有不少网络购物平台推出“打折”“满减”“红包”等优惠促销来吸引消费者的眼球,消费者应理性看待,按需选择商品,切勿盲目购物。诸如“最高领取1000元红包”活动,点开“红包”很可能是空包或者需分享至其他群组才可获得,不少消费者按照提示分享后并未得到实际优惠,有金额的红包可抵扣购买商品的价格也可能并不比平时的销售价低,消费者还须**类似促销陷阱。
消费者在购物前先列购买的物品清单,对照清单按需购买,以免造成浪费。不要盲目购买不必要的商品,更不要被“优惠”“折扣”“便宜”“返现”等宣传活动冲昏头脑。消费者往往被大幅度的促销吸引盲目购买,忽略了商品的实用性和自己的真实需求,从而造成商品的闲置和资金的浪费。因此建议消费者要理性消费,提前拟定购物单,盲目冲动不可取。
二、仔细了解促销规则,避免消费纠纷
先涨价再降价、打折,这是每年“双十一”一些网店的惯用骗术,也是消费者最易上当的陷阱。建议消费者根据需求理性购物,提前关注商品价格波动,并通过多个平台多种渠道对比价格,在购买商品前,要仔细阅读平台网站和商家的促销规则,明确红包、积分及优惠券的使用范围,询问退换货方式及运费政策,避免事后因不了解促销规则而发生消费纠纷。
三、留好交易凭证,及时有效维权
消费者尽量选择信誉度高的卖家购买,并通过正规的第三方支付渠道进行支付。谨慎使用“二维码”支付,防止不法分子盗取个人账户等信息。在购买商品时应注意保存购物凭证,例如促销活动截图、商家承诺截图、与卖家的聊天记录、购买记录、快递单号等等,以备日后出现纠纷时有充足的证据维护自身合法权益。商家送货时,尽量当面核验商品,应注意核对货品是否与所订购商品一致,有无质量保证书、保修凭证等,如有问题要请承运公司出据证明。
一旦发生消费纠纷,消费者可先行与经营者或交易平台协商解决,协商不成的应及时拨打12315进行投诉。
针对消费者反映突出的问题 市场监管部门将依法严厉打击违法行为 全力维护平稳有序的市场环境 保障消费者合法权益 让大家买得开心、买得放心!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