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月23日是第60个“世界气象日”, 《中国气象报》整版刊发 《激活碧水青山 赏玩四季云雨》, 特邀世界各地朋友享巫山好气候, 赏碧水青山、四季云雨,品巫山脆李! 一起来看看吧!
一江碧水向东流,两岸青山相对出, 三峡红叶似彩霞,四季云雨入梦来…… 如梦如画的是重庆市巫山县。
徐圣奎 摄
巫山地处四川盆地东部、三峡库区腹心,属亚热带湿润气候区,气候温和、四季分明,历年平均气温18.3℃。近年来,借力丰富的立体气候资源,巫山县加快构建以生态旅游、生态农业、生态康养为主的生态产业体系,让传统旅游和多种产业“脱胎换骨”,经济高质量发展注入了新力量,百姓高品质生活注入了新内涵,巫峡大地逐渐呈现出生态美、产业兴、百姓富的崭新格局。
李纪堂 摄
好气候带来“好风光”
大自然似乎格外偏爱巫山,鬼斧神工地镌刻出了一幅幅秀美画卷。在巫山,高峡平湖、山川溪流、草木风林无不令人称奇,更有“一山有四季、十里不同天”的
绝美气候“风光”。
吴滨 摄
这些好风光并非“养在深闺无人知”。2019 年巫山县接待游客1902.8 万人次,实现综合收入83.2亿元,同比分别增长19.02%、30.02%。可观的旅游“红利”,来源于巫山县的全域旅游布局。在长江流域生态环保政策指导下,巫山县提出将生态旅游资源作为战略性主导产业、将全县作为一个国家公园来打造的理念,并一一落实。
吴滨 摄
巫山旅游因长江三峡而兴,滔滔长江在其间蜿蜒奔涌,为保护好母亲河,巫山县坚持“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原则,扎实推进“三水共治”,全面落实“河长制”,牢牢守住长江流经重庆的最后一道关口,保证长江干流水质持续保持Ⅱ类以上。
丁坤虎 摄
三峡七百里,唯言巫峡长。巫峡两岸奇峰突兀、重峦叠嶂,加之大力实施国土绿化行动,广泛种植红叶生态林,脆李、柑橘、核桃等经济林,山峦披上了绿衣,巫山森林覆盖率达60%,境内五里坡自然保护区申报世界自然遗产,猕猴等珍稀野生动植物得到大力保护。放舟下巫峡,游客可细细品味“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的惬意和畅快。
吴滨 摄
巫峡是全国唯一的一个峡谷红叶景区,红叶品种有200 多种,绵延巫峡两岸70 多公里。峡谷昼夜温差大,刺激花青素形成,红叶红得更纯正。加之红叶从低海拔到高海拔渐次展现,绽放时间比其他地区晚两个月,观赏期长达3 个月。巫山当之无愧是全国红叶规模最大、品种最多、色泽最艳、持续时间最长的“红叶之乡”。
以“红叶”为媒,2008 年以来,巫山县连续成功举办第十三届中国·重庆长江三峡(巫山)国际红叶节,累计吸引游客4000 余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40 多亿元,冬季游客保持15%以上增速。“北有香山红叶、南有巫山红叶”品牌驰名中外,每到金秋,巫峡两岸万山红遍,层林尽染,已成为美丽中国的一张靓丽名片。
谭少华 摄
“巫山十二峰”之一神女峰作为另一张旅游名片,亭亭玉立在巫峡之中。巫山披云雨而诡秘莫测,云雨绕神女而变幻迷离。为了让青山绿水常在、神女“容颜永驻”,巫山持续开展环境治理,淘汰落后产能,果断关闭占财税收入“半壁江山”的煤矿产业,使巫山的空气质量优良天数达到年均350 天以上,2018 年、2019 年连续两年获“全国百佳深呼吸小城”,2019 年获评“中国天然氧吧”。
方丹 摄
如今的巫峡,水更清,山更绿,呼吸更畅。在保障生态的基础上,巫山县倾力打造“长江三峡国际黄金旅游带”,大手笔推出集高峡平湖、江山红叶、巫山云雨、梦里神女和奇山异水于一体的“神女景区”,与升档提质后的“小三峡”“小小三峡”等原有的5A 景区齐齐亮相,并成功创建国家首批全域旅游示范区,水陆并进的立体旅游体验让新三峡旅游破茧重生。
好气候孕育“好物产”
巫山境内,大巴山、巫山、七曜山三山交会,海拔落差达2600 多米,常年日照时数为1540.1 小时,雨量充沛,溪河众多,长江横贯东西,大宁河穿越南北,9 条支流和54 条小溪组成网状水系,充分满足山地农作物生长所需光、温、水、气等基础条件。
向君玲 摄 伍红 摄
巫山县政府综合考量作物生长特性和地域气候特征,深入实施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大力发展山地特色高效农业,打造出“1+3+2”主导产业(脆李+柑橘、中药材、核桃+烤烟、山羊)为主的“三带农业”:在海拔600 米及以下低山带发展柑橘20 万亩,600 米至1000 米中山带发展脆李30 万亩,1000 米及以上高山带发展烤烟5.2 万亩、中药材20 万亩、干果15 万亩,实现“县有主导、乡(镇)有特色、村有骨干、户有基地”。
王忠虎 摄
这种分带开发通过对生产要素合理配置和优化组合,推进农业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相得益彰,让传统农业焕发了生机。
向东平 摄
巫山素有“天然药库”“中草药王国”之称。巫山地名就是因上古唐尧时代巫咸(尧帝的御医)而得。这里天生地长孕育着中药材资源5000 余种、国家名贵中药材24 种,其中巫山“庙党”,位列“四大名党”之首。而巫山脆李种植始于唐宋年间,距今已有上千年历史。通过自然洗礼和技术改良————
2014 年,巫山脆李荣获“中华名果”称号,巫山县被授予“中国脆李之乡”称号。
2017 年获全国优质李金奖。
2018 年被农业农村部授予“巫山脆李”品种权。
2019 年成功摘得“中国气候好产品”国家级荣誉称号。
资料图
此外,巫山烤烟还是武陵秦巴生态区-醇甜香型产区的代表,“巫山恋橙”已成为长江三峡库区知名的鲜食柑橘品牌。2018 年,巫山被农业农村部评为“中国特色农产品优势区”。
向君玲 摄
立体气候赋予了巫山农产品独特的品质,而科技的加持更为农业发展注入了强劲的动力。巫山县大力实施科技兴农战略,推动“科技+气象+农业”,实现从“看天吃饭”向“藏粮于技”转变。曲尺乡试点建设生态气象产业园示范区,通过要素气象自动观测站、土壤墒情自动监测站和物候实景观测站,实现了脆李生长的气象、物候观测数据远程监控、分析、判别和积累,并采用DNA 条形码分子鉴定方法,开展了脆李良种特征序列分析。目前,全县经济作物比重接近70%,科技管护覆盖率90%以上,现代山地特色高效农业亩均产值超过5000 元,亩均收益是传统农业的5 倍以上。同时,参考农业发展历史、文化、地理、气候等因素,巫山制定实施农产品品牌打造中长期规划,“巫山脆李 李行天下”“巫山恋橙 诚信八方”“巫山核桃 百年好合”等金字招牌备受市场青睐。2019 年,特色产业综合产值达50 多亿元,其中“巫山脆李”品牌价值达16.28 亿元,位居全国李品类第一,成为农民脱贫致富的“金果果”。
好气候康养“好身心”
北纬30 度神秘莫测,贯穿四大文明古国,连接着一串串绚丽多彩、摄人心魄的世界自然之谜。巫山县正好位于北纬23°28′—30°45′之间,万里长江百转千回,《三峡号子》声声悠扬,竹枝词、神女赋世代传唱,“巫山烤鱼”色香味俱全,美景、美声、美言、美食滋润着每个人的视觉、听觉、嗅觉、味觉,可谓发展康养产业的“洞天福地”。巫山县打造三峡云端国际康养旅游度假区的想法应时而生、顺势而上,将生态康养作为经济发展新增长极,探索一二三产业深度融合,开启现代生态康养新模式。
来源:微游巫山
农旅融合,乡村旅游成新潮。一处农家小院,一壶云雾毛尖,一家老少、三两朋友,听鸡鸣犬吠,品山水野趣,忙里偷得半日闲。巫山依城、依景、依通道发展具有观光体验价值的特色农业产业,举办采茶节、菜花节、李花节、采摘季等时令活动,推出“三峡院子”“森林人家”“岩上人家”等民宿品牌,推进农区变景区、田园变公园、劳动变运动、农品变商品、农房变客房,唱响了“春赏花”“夏避暑”“秋观叶”“冬玩雪”四季歌。
王忠虎 摄
林旅融合,白云深处有人家。高品质、国际化、全要素,巫山生态康养异军突起,大有后来居上之势。摩天岭康养小镇作为试点探索“休闲地产+生态康养”融合发展新模式排头兵,以丰富的生态资源、适宜的避暑温差、便捷的交通体系为基础,集养生度假、生态休闲、文化体验、旅游集散四大核心功能于一身。小镇海拔1400 米左右,森林植被覆盖率达90%以上,负氧离子平均达1595 个/cm3,夏季平均气温23℃,四季分明的气候,是春赏百花秋望月、夏观云海冬听雪的康养胜地。目前,全县“一轴、两心、三组团”生态康养基本骨架已形成,荣获“2019 年全国森林康养基地试点建设单位”“中国·重庆气候旅游目的地”。优质的生态旅游资源有了,要迎来八方来客,还需打造畅通无阻的交通。长江黄金水道让巫山自古便享有“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的交通便利。但仅靠水路交通远远不够,巫山县将交通作为发展的先导性、基础性工作,全面打通水陆空铁“大动脉”。巫山机场2019 年8 月正式通航,架起联通世界的“空中桥梁”,“井字形”高速公路加快建设,郑万高铁加快推进。一个有长江黄金水道、机场、高铁、4 条高速公路和8 条旅游交通大环线形成的渝东门户综合交通枢纽呼之欲出,藏在深山中的这座小城实现了山海无间通天下的梦想。
刘朝明 摄
巫山美,江山红叶醉,巫山云雨飞。巫山近,立体游三峡,醉美在巫山。巫山正敞开怀抱,欢迎世界各地的朋友,来一场说走就走的旅行,赴一场神女共舞的邂逅。
转自《中国气象报》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