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巫山县疾控中心参与新冠肺炎疫情防控职工50名,其中女职工23名,她们讲政治、顾大局,有大爱,带着“一切为了人民健康”的使命担当,以战斗的姿态、饱满的精神,义无反顾战斗在疫情防控中。流调、采样、消杀、检测、备战、应急等处处都有她们的身影,冲在一线、干在实处。此时此刻的她们不再是父母的掌上明珠,不再是子女温暖的母亲,不再是贤惠的妻子,而是抗击疫情一线的疾控卫士。
后勤组办公室24小时值守 流调组,最早出发的疾控人。
接到病例报告,流调人员必须在第一时间赶赴现场,直面疑似病例了解基本信息、病史、暴露史、接触史等诸多关键信息,排查密切接触者。在新冠肺炎发生的第一时间,女将何成丹、秦晓丽、张莉、黄鑫被编入了流调组,她们在疫情面前,毫不退缩,迎难而上,当起了前沿阵地上的“侦察兵”。
何成丹在县医院感染科开展流行病学调查
她们如训练有素的“特工”,提着流调应急箱,第一时间来到隔离病房,穿上厚厚的、密不透风的防护服,胶鞋,护目镜,双层手套,对近在眼前的病人了解行动轨迹,排查可能与病例密切接触的人员,对需要获取的信息层层突破,不放过任何一点与疫情相关的蛛丝马迹。
最长的一次调查经历了四个小时,患者从乡镇经过转运,再完成前期的检查已到半夜,在调查过程中情绪非常不好,流调队员先安抚情绪,在隔离病房等她休息了2小时后才继续询问。
调查结束后要争取在尽可能短的时间里撰写出最详细的流调报告,因为只有流调结果出炉越快,公众的知情权才能得到更有效的保障,相关部门才能根据疾病流行的原因及其影响因素,对阻止疫情的传播作出更准确的判断和决策。
消杀组变疫点为“安全区”。
消杀组两个女将唐中美、陈红燕一到了工作现场,穿上了工作服、背上20公斤的“作战”喷雾桶,摇身一变就成了“女汉子”,和男同事一起认真细致完成各种消杀任务。
从隔离病房到病例住家再到集中隔离点,她们时刻保持一线战斗状态,规范消杀,不留死角,切断病毒传播途径。
检验组与病毒面对面。
“核酸检测每一次试验结果很简单,往往就是两个字‘阴性’或‘阳性’”检验科管晓娟介绍,但为了这两个字,她们穿着厚厚的、密不透风的防护服在负压实验室一待便是四五个小时,甚至更长时间,饥饿、口渴、憋尿、衣服湿透是常事。
管晓娟对医疗机构培训采集鼻咽拭子
家住巫溪的管晓娟已经50多天没见过2岁的孩子了,哪怕仅仅1个半小时车程距离,我问她高速已经通行了为什么不让家人带孩子过来,她说“肯定是想娃娃,但是我们从事的工作这么危险,不能让娃娃过来”说着说着红了眼眶。
副主任曾蓉,既是指挥员又是战斗员,常常见她一边眼看重点人员信息、耳听热线电话。之后又要口述健康宣教热点,忙的不可开交。明知不出门最安全,她却多次亲自带队深入乡镇卫生院、公共场所等地进行疫情防控指导,每天早出晚归,工作10多个小时,她说“疫情当前,职责所在,我更应该义不容辞”。
曾蓉到公共场所指导消毒
后勤保障组。
后勤组保障伙食供应
购买及发放应急物资、接听热线电话、做好伙食供应、调配车辆、上报工作动态......支部副书记吴姝带队的后勤保障组全是女同志,她们坐镇后方,备足物资,把工作处理得井井有条,甘愿充当前线部队的“服务员”。
春节前后,物流停运、供应商放假,物资采购困难重重。“往往要联系上十个供货商才能拿到货,还要自费邮费。”办公室主任唐权说,春节期间她积极多方沟通协调,紧急采购到了瓶消毒片,防护服,N95口罩,医用外科口罩等应急物资。
办公室负责热线咨询电话接听和回复,春节期间每天接几十个电话,不仅要做好记录,还要照顾来电群众的各种情绪,“每一个来电都代表群众的关切,我们都必须要百分百的重视,李季美说”。刚参加工作的西部计划志愿者“95后”董小梅,时常奔赴一线担当“战地记录员”用镜头记录这场战“疫”,留下珍贵的素材。作为库房管理员,范永莉这“粮草官”可不好当,入库盘点、出库清点、为其他单位发放消毒物资,每天电话“打爆了”,腿脚“跑断了”,嗓子“喊哑了”,身体本就不好的她差点晕倒在工作岗位上。
县疾控中心副书记吴姝 为外来人员测量体温
密切接触者调查组、管理组和健康教育组的女同事们也毫不逊色,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为疫情防控尽责尽职、尽心尽力,她们以精良的技术和优良的作风,集结成抗击疫情的强大合力,筑起疫情防控一道道防火墙。
一场疫情,让我们风尘仆仆,三餐不定,作息无常,平日里那些爱美、爱打扮的姐妹们,现在素面朝天,她们显得那样的疲惫,但无论身着防护服、应急红,还是白大褂,都是那样宁静那么的漂亮。她们一个个用柔弱的双手,平凡的行动,坚强的信心,用她们的赤诚之心,责任之心,筑起了一道道疾病防疫的钢铁防线。这就是我们巫山疾控最可爱的“女卫士”,因为有了她们,我们离健康近了;因为有了她们,我们离春天近了!
来源:巫山县融媒体中心 (通讯员 李季美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