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2月21日0—24时,重庆市报告新冠肺炎新增确诊病例5例,新增治愈出院病例17例。
新增确诊病例中,万州区3例、开州区1例、巫溪县1例;新增治愈出院病例中,万州区9例、江北区1例、九龙坡区1例、渝北区1例、合川区2例、綦江区1例、开州区1例、石柱县1例。
截至2月21日24时,重庆市现有在院确诊病例250例(其中重型病例25例、危重型病例10例),累计死亡病例6例,累计治愈出院病例316例,累计报告确诊病例572例。累计追踪到密切接触者22945人,已解除医学观察21251人,尚有1694人正在接受医学观察。具体情况如下:
专家认为,截至2月21日24时,重庆市13个区县连续14天无新增确诊病例,26个区县连续7天无新增确诊病例,疫情蔓延势头得到遏制,防控工作取得阶段性成效。根据传染病流行和防控工作规律,疫情还会持续一定时间,并有波动,要切实做好分区分级分类防控工作,避免疫情出现反弹。
重庆市卫生健康委提示:疫情存续期间,请广大市民自觉加强自我防护。咳嗽、喷嚏、流鼻涕,要用纸张、手帕遮挡;人与人之间接触时,要保持1米以上的距离;尽量避免到人群密集的地方,保持室内通风换气;适度进行体育锻炼,合理膳食,注重休息,保持良好心态,避免身体抵抗力下降。
更多关注 近几日新增确诊病例主要来自密切接触者
市卫生健康委党委副书记夏沛表示,专家对前期确诊病例个案调查分析发现,从时间分布来看,1月21日我市报告首例确诊病例,之后每日新增确诊病例逐渐增多,有13天每日新增确诊病例在20例以上(含20例),最多是1月30日41例;2月11日起,每日新增确诊病例总体呈下降态势,2月14日起每日新增确诊病例降至个位数。
专家认为,每日新增确诊病例数连续7日保持个位数,现存疑似病例数、现有在院确诊病例数下降,目前累计治愈出院病例数超过现有在院确诊病例数。近几日新增确诊病例主要来自密切接触者,表明前期防控措施对尽早识别传染源、切断社区传播途径效果明显。
夏沛提醒,当前,我市已进入一手抓防控、一手抓发展的新阶段。企业逐渐复工复产,外地返渝来渝人员增多,人员流动性增大,输入性疫情风险增大,必须严格落实分区分级分类防控措施,防止出现工作场所聚集性疫情。
员工食堂就餐应注意什么,食品安全专家给出建议
市卫生健康系统食品安全首席专家、主任医师杨小伶为复工复产企业如何确保职工就餐安全支招。
“首先就是食堂、餐厅的员工身体要确保健康。”杨小伶说,这种健康不仅不能有《食品安全法》中所说的诸如病毒性肝炎、结核病、伤寒、痢疾等疾病,疫情防控期间还应该考虑有没有发烧、咳嗽、气促等表现。
二是餐厅的环境也要注意。杨小伶说,能够全开放的就开放通风。建议在餐前半小时前完成消毒,也就是说人员不能刚刚消完毒就进去。
三是要防止人群的聚集。一方面是就餐环境改进,比如增加取餐的窗口;另一方面要延长供餐时间,员工陆陆续续分餐进餐。
“四是要预防食源性疾病的暴发,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食物中毒。这是食品安全方面该一直注意的问题。”杨小伶说,预防食物中毒首先要保证原材料新鲜,检查保质期及本身的感官性状,因为有些企业已经将近一个月没有生产了,如果存货要作为食品原料,应该检查其有没有生虫、霉变、腐败变质、过期等。
另外是加工要做到生熟分开,食物要烧熟煮透尽量即煮即食,餐具严格管理。
五是要注意营养。预防疾病,保证营养是非常关键的要素,一是主食,包括大米、面类、杂豆类等;还有就是蛋白质,比如畜禽肉类、鱼虾类、蛋类、奶类、豆制品等;蔬菜、水果一定要足够,还要有一些坚果等其它搭配。
针对市民普遍关注的相关问题,杨小伶也作了解答。
对于大蒜水、姜汤能否预防新冠肺炎?杨小伶认为,生姜本身既是食物,又是中药材,所以无论是大蒜还是生姜,对抑菌有一定的作用,但要靠这个来预防疾病肯定不行。
在疫情防控过程当中,多吃什么食物可以增强免疫力?杨小伶说,没有哪一种食物吃了就可以增强免疫力。要增加免疫力必须是平衡膳食、合理营养。2016版中国营养学会发布的《中国居民膳食指南》,对不同人群在不同的情况下应该怎么保证营养有比较详细的介绍,可以作为参考。
来源:重庆市卫健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