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发展群众致富增收; 环境提升乡村换新颜…… 在脱贫攻坚中, 全县24个乡镇按县委、县政府 现代山地特色高效农业(生态农业)发展要求, 结合自身区位、资源、交通等优势, 以“一乡一品、一村一特”为主攻, 狠抓产业发展, 全县产业呈蓬勃发展态势。 同时, 通过乡村振兴带动老百姓吃上旅游饭, 实现产业与乡村旅游融合。
福田镇:柑橘产业鼓起村民钱袋子 近段时间,行走在福田镇天宫、胡家等村,田间地头柑橘飘香,村民们正在忙着采摘、包装柑橘。
福田镇柑橘产业
“前期干旱,对果子没有什么影响,看来今年丰收又在望了!”12月26日,胡家村柑橘园里,正在查看柑橘长势的村支部书记谌基华告诉记者,果园内密密压压的果实已成熟,但甜度不够。因此,他家的果子准备半个月后,开始采摘。
2016年
福田镇大力发展绿色经济,立足实际,围绕全县“1+3+2”现代山地特色高效农业产业战略部署,组织实施了全镇统一柑橘产业清(建)园,目前已建成标准化柑橘园14个,因地制宜在天宫、松柏、胡家等村发展柑橘17000亩,惠及贫困村5个,其中7000亩已进入挂果期。
2018年
“实现柑橘产量5000吨,产值2000万元以上。”福田镇主要负责人告诉记者,该镇在注重连片规模发展的同时,更加注重后期柑橘管护工作。
2019年
全镇新发展柑橘2000亩;申报柑橘有机肥代替化肥示范建设园区7个共4200亩;建设标准500亩示范园1个;柑橘幼苗管护示范园3个,1300亩。同时,采用示范培训、观摩学习、学习实践等活动提升“土专家”、村社干部及群众的柑橘管护技能,进一步促进柑橘产业发展。
当前
福田镇正在天宫村柑橘产业园开展柑橘管护股权化改革试点,在增加群众收益的同时又可以增加村集体经济收入,不断提高农户发展产业的积极性和壮大村集体经济。
官渡镇:“羊—沼—草—果”生态农业基地建成 12月25日,记者在官渡镇天灯村采访获悉,由巫山县金誉农业开发有限公司打造的集“湖羊养殖、脆李种植、粪污生态循环利用、新技术示范、乡村旅游”于一体的“羊—沼—草—果(脆李)”生态农业科技示范基地已建成。
2017年,官渡镇生态农业科技示范基地开始建设。目前,种植脆李350亩,林下套种优质牧草350亩,建设标准化羊舍、草料仓库等2000平方米,存栏湖羊种羊432只。
天灯村山羊产业。
“在设施设备上,我们采用塑料漏缝地板、自动刮粪装置、自动温控保暖房等一系列先进实用技术,大大提高了养羊效率。”公司负责人薛实诚告诉记者,采取“公司+科研院所+基地+农户”的模式稳步推进基地建设,公司承担了由西南大学主持的“羊—沼—草—果”生态养殖技术研究与示范课题。
湖羊为我国特有的宝贵绵羊品种资源,集早期生长快、繁殖力强、抗病力强、对环境适应能力强等多种优异特性于一体。在羊品种选择上,金誉农业开发有限公司首次引进湖羊与杜泊羊杂交繁育的方式;牧草品种选择上,优选了紫花苜蓿、鸭茅两个高产品种,并采用混播模式,只为肉羊提供营养全面的优质饲草。
薛实诚说,“羊—沼—草—果”生态养殖技术,通过“种草养羊、羊粪还田”的生态循环农业模式,既解决了养羊所需的草料,又解决了牧草、脆李种植所需的有机肥问题,节约种、养成本,还不会对环境造成污染。
目前,基地配套建设沼气池50立方米,新型异位发酵池(干粪池)80立方米,沼液还田管网1500米,田间中转池5口,粪污无害化还田利用率达到100%。干粪为脆李施肥,沼液灌溉牧草。亩产牧草可达5000公斤,可养4只羊;有机肥的应用,大大减少了化肥的用量,对土壤改良及脆李口感的提升大有好处。
下一步,公司将通过扩建标准化圈舍和种群规模,达到常年存栏羊1500只,出栏1200只规模。同时,通过加强脆李管护,达到亩产脆李2000斤,实现脆李总产值350万元。
“我们还将完善‘公司+农户’机制,带动周围更多老百姓一起养羊致富。”薛实诚说,争取基地年出栏优质肉羊达到1万只以上,纯收入达500万元以上。
曲尺乡:非去不可的乡村旅游目的地 “最近刚刚完成无人机对脆李树喷洒营养液。”12月27日,在曲尺乡柑园村,村民彭斌正在忙着对脆李园施肥、除草。
彭斌一边示范,一边告诉记者,刷白关键是要刷主干基部至主干分枝处高度10厘米左右未挂果的地方,这样才能防病虫害杀菌保温;冬季清园后要打石硫合剂,剪去的枯枝病枝要进行焚烧,施肥要用有机肥或者家粪……
3月15日,航拍巫山曲尺乡柑园村宝子滩李花盛开的美景。卢先庆摄
柑园村辖内区8个社,宝子滩位于柑园村1社,此处其地形呈月牙状,一江碧水环绕,两岸青山交相辉映,有人口138户433人,其中贫困户19户73人,均已脱贫。
宝子滩,以种植脆李闻名。现种植面积达350余亩,主要以家庭果园为主,同时组建了一定数量的专业合作社。
宝子滩现在还是重大节庆活动的举办地,如“春天的中国”央视栏目组在此向全国观众录播李花绽放的盛景;重庆市第一届李花节在此开园;巫山第一、二届李花节及第一、二届脆李采果节均在此处举办。
6月28日,巫山县曲尺乡柑园村果农彭斌正在采摘“巫山脆李”。
近年来
在曲尺乡党委、政府的高度重视及县级相关部门的大力关心支持下,全乡的产业基础设施得到了提档升级,群众在种植、管护、销售等方面探索出了良好的经验,淳朴善良的群众依靠自己的勤劳和得天独厚的地理条件实现了脱贫致富。
初春“赏雪”摄影、夏秋冬摘果的曲尺乡,已经成为乡村旅游的目的地。随着权柑路(权发村至柑园村)的改扩建及油化建设、人居环境整治工程、精品高端民俗打造、高标准农田示范区建设的加速推进。未来,曲尺乡必将在乡村振兴战略中带给市民新的期待。
大昌镇:6.25万亩生态高效农业崛起 今年
大昌镇龙塘、龙早、七里村等村,在村干部的带头示范下,一共发展柑橘种植4000余亩。 大昌镇海拔在175—1680米,全年气候温和,年降雨量1000毫升以上,属典型山地立体气候乡镇。围绕“高山核桃、烤烟、山羊带,中山脆李带,低山环湖柑橘带”的思路,该镇大力发展生态高效农业,培育脆李、柑橘、核桃等主导产业6.25万亩,其中高山核桃0.6万亩、烤烟0.15万亩,中山脆李1.5万亩,低山柑橘4万亩,规划山羊养殖2万只。
大昌镇党委书记梁玻告诉记者,在脱贫攻坚中,他们采取“一对一”的帮扶措施,发动党员干部定点帮扶贫困农户,不仅从生活上予以帮助,还从思想上鼓励、技术上予以帮扶,促进其自觉自愿地发展产业、增收致富。
如今,村民们思想观念发生改变,不少人主动放弃传统种植“三大坨”以及低效经济作物,改种生态高效经济作物。今年,大昌镇在龙塘村、洋溪村、双胜村等共置换作物种植近1万亩37万余株,作物品种全部为沃柑、W·默科特等柑橘品种。
今年,大昌镇完善农田水利、道路等基础设施。全镇投入1.2亿元用于道路、水利设施建设,为农业结构调整创造条件。同时,充分利用农业科技创新,为农业结构调整提供技术支撑,在丰盛果树种植养殖专业合作社等11个专业合作社推行“有机肥替代化肥”项目,在马渡、兴旺村推行“水肥一体化”项目。
“我们一直加大对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家庭果园的扶持力度,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并积极发展‘订单农业’。”梁玻介绍,在有条件的地方,发展生产基地与连锁经营、配送中心相结合的新型流通方式,通过各种方式解决农户分散经营与大市场的矛盾,帮助千家万户了解市场,使农民能按照市场需求来调整农业结构。
结合产业结构调整,大昌镇对新流转土地的种植模式严格控制,坚持走绿色产业道路。据了解,无论是中草药,还是精品水果及其他农作物,大昌镇实现农家肥耕作,确保全程无化肥。结合“大昌湖”“大昌晚熟柑橘”品牌,目前,已有2家专业合作社注册的柑橘商标通过绿色食品认证。
不仅如此,大昌镇还以“三权促三变”改革为抓手,全镇组建45个专业合作社,组织、引导农户采取以租赁、入股方式流转土地1.1万亩以上,为农业发展规模化、规范化、产业化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梁玻表示,下一步,大昌镇将按照中央、市、县的总体部署和安排,结合政策规定和大昌实际,围绕“乡镇有支柱产业、村有特色产业、户有骨干产业”的产业发展要求,用好、管好剩余闲置、低效的土地,做实做优现代山地特色高效农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