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四季花开艳三峡,常年水果满枝头。“今年曲尺老百姓可是大丰收啊,全乡10个村1个居委5500余户18000余人,户户有产业,人人有收益,仅脆李收入3亿多元,柑橘、枇杷、樱桃、草莓等小水果还有一大笔收入,年人均收入超2万元,贫困发生率降低至0.73%,脱贫致富奔小康小水果起大作用。”曲尺乡党委书记徐培涛如数家珍,娓娓道来。小水果已成为农民增收、农业增效、农村发展的特色主导产业,在曲尺乡脱贫攻坚中起到关键作用,是群众增收致富的保障,是乡村振兴的长效剂,使全乡发生了翻天覆地的深刻变化,呈现天蓝、山青、水绿、民富、村美、人和的美丽乡村景象,处处洋溢着温馨与活力。
脆李花海。丁坤虎摄
移民搬迁的困惑
曲尺乡,巫山县沿长江边的一个移民大乡。由于库区蓄水,一部分农户外迁广东、安徽、湖北等地,一部分农户后靠搬迁至土地贫瘠的高地。为生计而连年的耕作加剧了水土流失,自然灾害频频发生,粮食十年九不收,再加上劳动强度大,产业结构单一,经济效益低下,村民增收无望,年轻一代纷纷走向大城市,传统的种植方式陷入“后继无人”的困境,部分土地出现撂荒现象,村子成了“空壳村”。
为改变这一局面,县委、县政府把解决曲尺移民安置遗留问题摆在案头、放在心上,总是找不到合适的产业支持,乡党委、政府也是绞尽脑汁,想尽办法,勇于探索,开拓创新。2003年,张兴银等五名乡人大代表通过广泛征求群众意见,就富民兴农提出要搞特色产业,曲尺乡党委、政府高度重视、积极采纳、狠抓落实,但种什么成为焦点,从豌豆、胡豆到桃子都曾尝试,却始终在经济效益上表现得不温不火。乡党委、政府一班人思来想去,终于在广泛的海选过程中发现有一种农民喜欢的李子。这种李子汁多味香,质地脆嫩。并且由于曲尺乡地处长江两岸,低山村的土层较厚,湿度充足,土质酸碱性比较好,日照充分等土地和气候因素的影响,非常适宜李子产业的发展。
脆李苗圃。丁坤虎摄
破茧成蝶的转身
规划先行,认真执行规划。2003年曲尺乡提出“生态立乡、产业富乡、旅游兴乡”战略,开始种上脆李、柑橘、桃子等。2007年县有关领导听取乡里领导汇报后,充分肯定发展水果的思路和举措,鼓励实施“三个万亩”特色产业立体化布局,重点培育脆李、柑橘、蔬菜等特色产业。在全乡海拔500米以下发展柑橘1万亩,海拔500米—800米之间发展脆李、桃子等小水果1万亩,林下套种豌豆、胡豆等传统时令蔬菜1万亩,探索出一条以发展产业保稳定、以稳定产业促发展的新路子。2012年下半年,县委、县政府决定在全县推广曲尺乡发展特色产业推动脱贫攻坚的先进经验。2019年,曲尺乡脆李实现产值3亿余元;柑橘预计产值1亿余元;时令蔬菜、油菜实现产值2800余万元。特色产业为全乡群众户均增收达4万多元,2019年,曲尺乡成功入选农业农村部第九批全国“一村一品”示范村镇和全国乡村振兴示范乡镇。
科技支撑。全面推行科学化管理,建设4000亩的曲尺乡标准化山地农业公园一个,以点带面,打造伍柏、权发、柑园村三个脆李标准化园区。成立脆李技术服务指导队,加强对村对户的技术指导,依托农业服务中心制定脆李、纽荷尔技术培训课程,开展上门技术服务,做到“手把手教、教会为止”。村民陈文东感慨道,“我种脆李10多年了,这些年来,脆李的销售价格从低到高,从最初的每斤两、三毛钱到现在的十几块钱,一担李子就可以卖1000多元,种植面积也由以前零星栽种一、两亩,到现在七、八亩;通过近几年农技人员的培训和自学,种植技术也越来越成熟了,果品品质越来越高,价格卖得越来越高……”
脆李丰收。丁坤虎摄
品牌营销。坚持以市场为导向,加强品牌创建,“巫山脆李”继荣获“中华名果”称号以后,又成功注册了“巫山纽荷尔”“巫山脆李”两个国家地理商标,巫山脆李被农业农村部授予品种权。通过进一步宣传和推介,并开办“巫山脆李”官方销售网站,充分发挥淘宝、京东、微信、抖音等线上销售渠道模式作用,积极销售“巫山脆李、巫山纽荷尔”,线上交易金额突破8000万元,巫山脆李卫冕全国李品公共区域品牌榜首,品牌价值达20亿元。
基础配套。抓好水电路等基础设施配套建设,保障正常产、供、销一条龙服务环节,加强日常管护,安装太阳能杀虫灯、发放脆李刷白剂、有机肥和脆李管护技术指导工具包,基本形成脆李、纽荷尔物理病虫害防御体系。投入1亿余元对全乡小水果产业道路实施硬化工程,建立起配套生活生产需要的安全饮水和农田水利体系,在伍柏、柑园、龙洞村建立脆李溯源基地,全乡实现生态化种植再上新台阶。
接二连三。利用地理、生态和资源优势,“以山水为景、以花果为媒”,推进特色农业与乡村旅游高度融合,到曲尺赏花品果已成为巫山周边区县市民的休闲时尚。今年,在柑园村成功举办第二届中国长江三峡(巫山)李花节和“第三届巫山脆李采摘季”活动,乡村旅游品牌形象进一步提升,接待游客15万人,创综合经济效益4500万元,并使600余名贫困群众直接受益。权发村、柑园村沿线农家乐升级改造,进一步提升接待能力。
出售脆李。丁坤虎摄
持之以恒。发展以脆李、柑橘为龙头的小水果产业以来,曲尺历任书记乡长都不动摇、不懈怠、不折腾,一以贯之地抓紧抓好抓实发展,坚持“功成不必在我”的境界和“功成必定有我”的担当,一届接着一届干,一张蓝图干到底,聚精会神抓发展、抓管护、抓营销,有效激发了农民积极性,家家户户你追我赶,形成不甘落后的竞争局面,凡田间地头有空隙的地方都栽上了果木,做到房前屋后都是果树成荫,使之成了名副其实的花果之乡。
久困于穷,冀以小康。张科富曾经是当地的贫困户,2013年回乡种脆李后,他们一家都有了新面貌。“为了免去种植户的后顾之忧,政府给了我们提供技术支持、肥料等,我还获得了5万元的扶贫贷款。从2018年开始,我的果园就开始盈利了。”他说。目前,张科富承包了30亩地,年产脆李10多吨,年收入达到了十几万元。在种植脆李前,曲尺乡农户普遍贫困程度深。但因最近几年持续发展脆李,农户尝到了种果增收的甜头,全乡三分之一以上的村民依靠发展脆李年收入超过10万元,带动671户贫困户摘掉“贫困帽”,其中,村民彭德贵等每年脆李收入达20余万元。小小巫山脆李,变身成为扶贫大产业。
柑橘园。丁坤虎摄 巫山恋橙。丁坤虎摄
脱贫攻坚奔小康,产业发展是关键。巫山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曲尺乡小水果产业发展,举一反三,扩大规模,迅速推广形成以脆李、柑橘为主的小水果产业大县,使其“星星之火”快速“燎原”全县,种植小水果达30余万亩,较好地打赢脱贫攻坚战,成为脱贫攻坚的保障、乡村振兴的支撑。曲尺小水果产业发展启迪我们,打赢脱贫攻坚战,需要践行新发展理念,抓好产业发展是关键,坚持“一乡一色、一村一品、一户一业”,坚定走好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为导向的高质量发展新路子,咬准产业发展目标不放松,聚焦培训农民、技术服务、资金筹措、产销对接、利益联接、基层党建等关键环节,加强管护、宣传营销,久久为功念好 “产业经”,让产业兴旺成为脱贫攻坚的“长效剂”。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