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头顶烈日, 穿梭在柑橘田里查看果树情况; 手拄木棍, 穿行在深山密林中实地踏勘饮用水源; 带领群众引水、修路、建房、发展产业, 如期摘掉了贫困村穷帽, 让全村1500多名群众走上致富路…… 他, 就是曲尺乡锁龙村驻村工作队长——易光文。
易光文(右) 五年来,易光文更是用责任和使命打开锁龙致富之“锁”,用实际行动践行“扶真贫、真扶贫”,追求群众满意的最大值。
进村入户摸实情 找准解锁“金钥匙” 2015年,52岁的县人大常委会专职委员易光文,主动请缨到曲尺乡条件最差、难度最大的锁龙村扶贫,并担任驻村工作队长。
锁龙村距离县城仅50公里,但交通条件极差。8月25日,易光文一路颠簸抵达村委会。进村第一件事就是向村支书了解全村基本情况。
“给我3年时间,锁龙不脱贫,我不回单位。”易光文立下了军令状。
为摸清家底,掌握实情,易光文坚持周一到村,周五返回单位,白天走村串户,晚上汇总情况。
晴天一身灰,雨天一身泥。易光文用脚步丈量村委会与农户的距离。走访中,村民纷纷反映出行难、吃水难、住房差、产业滞后等问题四大类15条。
随后,易光文主持召开党员会、村社干部会,商讨制定实施方案。结合村情村貌,工作队会同村支两委制定出锁龙村三年脱贫实施方案,即“公路通畅到社、引水供应到家、住房改善到户、产业惠及到民”。
从群众需求出发,易光文找准解开锁龙贫困的“金钥匙”!
东奔西走求支援 引水修路解民难 缺水是锁龙村致贫的一个重要原因。特别是处在中高山的6、7、8社,群众都是靠天吃水。
在走访时,易光文听群众说铜鼓镇葛家村古墙洞有一股山泉水,水量大,水质好,可供群众饮用,就是路远、路险、投资大,不容易引来。
再大的困难也要克服,一定要把水引到村里来。第二天一大早,易光文就在村干部和村民的带领下带着干粮,穿密林,爬悬崖,找水源。当看到从百米高的悬崖上哗哗流下的清泉水,易光文高兴不已。
返回途中,易光文突然蹲在地上,脸色苍白,满头大汗。一问才知道,他的“肾结石”发作了。村民打开易光文的皮包一看,里面装的全是药,原来他不仅有肾结石,还有糖尿病和胃病。
为尽快解决引水问题,易光文赶回单位汇报情况后,又找到县水务局求援。引水工程得到落实,易光文又与村干部一道跑工地催进度、督质量。
2017年8月,在重庆做肾结石手术的易光文住院期间仍每天打电话关心村里修水池的事情。刚出院,顾不上修养又马不停蹄地到工地查看情况。
半年后,一条6公里长的水管铺设完工,6、7、8社200多户村民吃上了自来水。三年来,在易光文的带领下,锁龙村新修水池12口,整修水池11口,整修山坪塘2口……解决了全村吃水难问题。
交通闭塞是锁龙村致贫的另一个重要原因。村里原有一条3米宽的机耕道,因年久失修、垮塌严重不能正常通行,村民们卖水果全靠人挑、骡子驮,因此村里水果愁销路。
要致富,必须修路。3年来,易光文共组织协调资金1300多万元,新修村级公路13.8公里,整修村级公路15.6公里,硬化13.5公里,硬化人行道10.5公里,打通了昔日的断头路,实现了社社通硬化路。
想方设法建新房 ,村容村貌大变样 昔日蜗居草房屋,今朝安居新洋房。这是贫困户李永华住房改造的真实写照。
李永华曾是锁龙村出名的贫困户,原有一间草房屋,因年久失修,无法居住,他靠在县城拾废品过日子。
易光文到县城走访时,动员他回村建房。最初,李永华犹豫,当易光文告诉他可以享受村里兜底搬迁政策,工作队和帮扶人还可以帮他筹资建房时,他才答应回家建房。
帮着设计房屋、打地基、建房……易光文还找有关单位和爱心人士帮他捐资。不到半年时间,一栋120多平方米的小洋楼拔地而起,并进行简单装修,办起了农家乐。
易光文和帮扶人出资帮李永华购置了900株柑橘苗,勤劳的李永华还养殖大肥猪。今年,养殖业和种植业两项收入将超过50000元。
2016年10月下旬,易光文在6社走访非贫困户时,了解到年近七旬的张兴忠居住的土坯房,每到下大雨,只能到邻居家避雨。
3年前,他家因货船翻沉,欠了100多万元的外债。易光文立即对危房进行了拍照、登记。半年后,张兴忠高高兴兴搬进了安置点的新房。
五保老人的住房问题,是易光文最关心的事。他将锁龙村五保户住房改造、分户到人、责任包干,半年时间都建起了新房。又到县民政局专程为他们申请了棉被、棉衣,还发动自己经商办企业的妹妹易光英出资3万多元为他们送去了猪肉、大米、食油和衣物。
4社五保户吕国善的房屋建起了,因火灾又烧毁了,易光文又帮他建起了新房。吕国善逢人便说,“易队长比自己的后人还想得周到”。
如今,锁龙村通过落实生态搬迁、土地复垦、宅基地收储、金土地工程、C、D级危房改造政策,让全村185户643人搬进了新房,锁龙村容村貌焕然一新。
因地制宜抓特色,壮大产业富乡亲 锁龙村的土壤、气候适应柑橘、脆李等小水果生长。由于交通闭塞,管理不善,水果产量低,价格低。
村民要致富,必须有支柱产业。易光文通过调研走访,结合锁龙村实际,决定将小水果作为村里的骨干产业发展。
不少村民觉得外出打工来钱快,不愿发展小水果。易光文分片召开群众会,引导群众说,打工虽然能赚钱,老了怎么办?只有把家门口的产业发展起来才能长远致富,并承诺在技术、销售等方面提供服务。
工作队的引导和承诺,激发了村民发展产业的信心和决心,争相种植小水果。五年来,村民新栽柑橘树纽荷尔53000株,脆李5000株,枇杷以及其他水果10000多株,增加种植面积1300多亩。
与此同时,易光文找来县农委技术专家深入田间地头手把手地指导示范,将原来的老品种、品质差、产量低的果树进行嫁接改良,对农户进行科学田间管理培训,引导农民按照规范化打枝、涂白、打药、上肥、除草。
水果销售期间,易光文又当起推销员,找电商洽谈、打电话联系收购商,解决了村民的后顾之忧。产品的价格涨了,农民的收入增加了,积极性提高了,许多外出打工的群众又回到老家种果树了。
2018年,全村水果收入达到700多万元,人均收入12000多元,比2015年人均增长4000多元……如今,村民都尝到了种植小水果带来的甜头。
(记者 向君玲)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