巫山信息网

搜索
查看: 4234|回复: 0

巫山70年交通巨变,从“路难行”到“通八方”!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9-10-19 09:41:33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来自 中国重庆
巫山,
千峰插云,万壑纵横,交通甚为闭塞。
“峰与天相接,船从地缝行”
“岩重疑无路,峡开别有天”
“航道之险,莫过于峡江”,
这便是对70年前巫山交通之险恶的真实写照。

微信图片_20191019093832.jpg

“新中国成立70年来,在历届县委、县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在全县人民的共同努力下,巫山交通走过了一条从瓶颈制约、缓解改观到基本适应的发展之路。如今,‘水陆空铁’立体交通体系正在建成,全县交通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沧桑巨变。”县交通局局长陈勇介绍说。巫山交通70年,给巫山人民铺就了一条条坚实的康庄之路、腾飞之路。
掀起修桥补路高潮
翻开巫山县《交通志》,我县掀起第一次修桥补路高潮,是在1955年,即新中国成立6周年之际。
《交通志》记载那时掀起的修桥补路运动,为之空前。县成立道路修建委员会,各部门予以分工,文教部门负责宣教工作,卫生部门负责安全工作。随即召开区乡干部会,布置任务,研究措施。在这场运动中,大力培训土木工程人员,分各区以技术指导。各区亦先后成立领导小组,抽人专司其职。
从修路运动开始,在不到5个月时间里,上民工11万余人、技工9000余人,修路119条2000余公里,大小桥46座。县境内的原人行大道宽不过3尺,整修后,均达3—6尺,且多用碎石和泥沙铺设。有乡民说:“共产党真好,不只关心我们生产,连走路就关心!
“毛主席叫我们走光明大道,先要把路修成光明大道。”原河梁区笃坪乡龙淌村农民接到通知后,当晚磨包谷面,深夜赴工地,凌晨出工修路。抱龙一老翁年逾80高龄,主动参加修建抱龙大桥。他说:“不是共产党来了,哪有今天,眼看这年年淹死人的河就要架上救命桥,我怎么不来呢!
据介绍,当年所修的人行大道,为后来的公路建设奠定了基础,不少成了之后公路建设的雏形。
微信图片_20191019093836.jpg

三次跨越形成网络体系
六七十岁的老人们都知道,巫山的交通建设十分落后。直至1957年,才开始将巫山通往官渡的板车道,改扩建成通车公路。据了解,这条公路在1957年9月动工时,出动民工1000余人,第二年便增加到3000余人。在巫官公路建设现场,看到的是一支浩浩荡荡的筑路大军。该路起于江南的南陵,止于官渡镇,全长35公里。于是,巫山第一条公路诞生了。由此,巫山的公路建设呈现出了三个阶段性的跨越。

第一阶段为起步建设阶段。这一阶段也是比较漫长的一个阶段,达17年之久。1978年底,全县公路通车里程仅428.7公里。其中县公路里程237.7公里,社(现在的乡镇)公路里程仅179公里,专用公路12公里。17年后,到1995年,县乡公路发展近800公里,建成出境干道5条。即巫奉路、巫建路、巫巴路、两巫路、巫渣路。全县公路网络始成雏形。此前,所修的公路均为四级标准或等外级泥砂碎石路,等级低,路面窄、路况差,通行能力弱,加之山大坡陡,地质结构破碎,晴通雨阻,安全系数低,交通瓶颈制约县域经济发展。


第二阶段为赶超发展阶段。1995年底,县委、县政府确定以改扩建干线公路为突破口,重构巫山交通新格局。通过十年励精图治,巫山公路建设实现赶超发展,至2005年,全县公路通车里程达2718公里,其中二级公路116公里,三级公路87公里,四级公路486公里,等外级公路2027公里,沥青混凝土路面19公里,水泥混凝土路面200公里。省道S103线横贯县境南北,与陕鄂相接,S102线纵行县境东西,为渝鄂交通之枢纽。沿途纵横辐射,接乡镇村社,衔县域能源工业区、移民开发区、旅游景区。“8小时重庆”提前通车,“建设骨架,打通出口,提高等级,完善网络”目标基本实现。




第三阶段为飞速发展阶段。“十一五”期间,交通建设大攻坚,取得飞速发展。到2008年,全县公路通车里程达3538公里,按类别分,有国道、省县道、乡道、专用公路、村级公路。按等级分有二级公路204公里、三级公路265公里、四级公路1627公里、等外级公路1441公里。在全县26个乡镇中,通乡通畅18个,通畅率61%;在315个行政村中,通村通达226个、通达率72%,行政村通畅46个、通畅率15%。全县共建有乡镇客运站5个、招呼站3个,乡镇通客车率65%,行政村通客车率30%。
微信图片_20191019093840.jpg

长江大桥通车,天堑变通途
2005年1月8日,是巫峡儿女永远难以忘怀的日子。一代伟人毛泽东笔下的“天堑变通途”的宏伟夙愿变成现实。
这一天,位于长江三峡巫峡口的巫山长江大桥,世界第一大跨径的中承式钢管砼拱桥通车,这座桥全长612.2米,主拱净跨460米,桥宽19米。
其缆索吊装系统路径、吊重量、起吊高度、泵送砼难度均处于世界之最。
该工程于2001年12月28日动工建设,总投资1.96亿元。巫山长江大桥的建成,对拓展巫山旅游发展空间,顺畅渝东交通,促进渝东经济发展有着深远的现实意义和历史意义。
从此,也结束了过江靠打渡的历史。
随后,千年古镇大昌境内的泰昌大桥于2006年建成通车。新龙门大桥建成通车。
微信图片_20191019093844.jpg

千里峡江,朝发夕至
因业务需要,常奔波于万州、宜昌之间的县城市民吴女士,对水路运输的变化感触颇深。她说,以前到万州或者宜昌去一趟,至少要两天时间才能返回,这还算比较快的。现在好了,当天去,便可当天回。
纵观水运的变化——




上世纪70年代以前,我县港务站仅有1艘木质趸船,地方航运企业以自然岸坡停靠船舶,港埠设施简陋。至80年代,全港有趸船泊位9个,部分码头修有梯道,港口最大靠泊能力为3000吨级,有港作船3艘,150马力,340载重吨。


90年代初期,全县码头泊位已有18个,客货吞吐量分别达到112.5万人,53.2万吨,90年代末,共有码头泊位49个,其中客运泊位23个,其他码头26个,候船室500平方米。全县2003年6月三峡库区蓄水前,港口有各类码头46座,泊位51个,库场44440平方米。


三峡库区蓄水达到135米水位高程后,航道条件大为改善,2003年,港口货物吞吐量达到64.2万吨,旅客吞吐量达到191.0万人次。至2005年,全县共有生产性船舶泊位58个,其中1000吨级以上泊位41个,港作船舶32艘,营运船舶121艘,港口客货吞吐量分别达到180.3万次,86.4万吨,年综合通过货运能力219万吨,客运626万人次。
微信图片_20191019093848.jpg

渝东门户交通枢纽渐显雏形
70年来,我县交通的变化,就像一首交响乐,奏出了峡江儿女生活的新变化。交通畅,百业旺,康庄公路的建设,惠及到千家万户。而今,我县又立足时代高度,勾勒出了更宏伟的“畅通巫山”蓝图——


随着立体化大交通发展战略的实施,到2009年底,巫建路、两巫路、巫杜路三条出境干道竣工通车,巫神路2010年竣工通车。

2010年10月,渝宜高速公路大宁河以西段正式通车,实现4小时重庆,结束巫山无高速公路历史。

2014年底,渝宜高速公路全线贯通,打通巫山向东大通道。


8月16日,华夏航空一架A320客机平稳降落巫山机场,标志着巫山机场正式通航。巫山机场的正式投用,架起了三峡库区连接世界的“空中走廊”,对促进旅游经济发展,完善全市民用运输机场布局,改善渝东北地区综合交通条件,促进三峡库区旅游业发展和移民安稳致富具有重要意义。


微信图片_20191019093851.jpg

而今,“七横三纵三港一场八中心”立体综合交通体系基本形成——
即“七横”指长江水道、郑万铁路、渝宜高速、沿江铁路、国道G347、国道G348、省道S105;“三纵”就是安张常铁路、巫建高速、省道S301;“三港”指巫山港、大溪港和抱龙港;“一场”就是巫山机场;“八中心”即巫山机场换乘中心、巫山高铁交通枢纽中心、江东公路客运换乘中心、县城江东旅游码头换乘枢纽中心、县城古城码头地方客运换乘中心、大溪铁公水货物联运中心、大溪龙头山码头货运中心、县城龙井公路货运物流中心。
“下一步,全县交通将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以《交通强国建设纲要》为引领,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努力做到标准定位有‘大格局’、行业治理有‘大提升’、改革创新有‘大突破’、干事创业有‘大提振’,全面建成渝东门户综合交通枢纽,畅通农村公路毛细血管,为全县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有力支撑。”陈勇表示。
届时,巫山交通逐步形成层次分明、衔接顺畅、安全高效的立体化“大交通”格局。巫峡儿女与世界的距离,就愈来愈近了。
(记者 王忠虎 章容 伍 红)


发表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精选推荐

联系客服 关注微信 下载APP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