值马氏族谱三修之际,将马氏祠堂概况补记于此,彰显先人功绩,以激励后人奋进。
马氏族祠堂坐落于奉节县汾河镇段坪村,占地2800平方米,祠堂为砖木结构,四合院布局。青石天基础,专门焙烧的青石砖砌墙,马桑树为柱,墙含檐头,排水归为四角,正面从雕塑馏金(后改镶嵌瓷瓦)龙头排出,大堂门上方书写“祠堂”二字。内堂、房,厅,正堂供奉先祖灵位,厢房用于来往族人**,厅堂用于迎进送出,门外坝子用于**和大型祭祀活动。正堂东西两边立有高2米,宽1.5米的青石碑各两块,分别刻记有祠堂的修建年代,资金筹集,领头人姓名以及族中大事。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祠堂被当地政府征用,始为粮仓,此时即有两块石碑被损坏并不知去向。1961年至1973年为汾河中心校,1974年至1987年为段坪村小学校。1987年将祠堂拆毁,大部分上好木料运去双河口修建汾河乡中心校,小部分留下修建段坪村小学,并将剩下的两块石碑打毁做了基脚石。
马氏族宗祠堂,每年在清明节举办清明会,本族人都参加,活动三天,祭奠祖先,并将上一年去逝者牌位供入灵位。祠堂常年有专人看管并上香添油,确保财产物品不受损坏及油灯不灭,香火不断。每隔三年一次的七月初一至初七,举办祭祀活动,请多名道士做斋,给去世祖先念经诵祷。本族人都可以来吃斋。
由马氏支系推举族长一人,副族长三人,理事若干人组成祠堂理事会,每届任期十年。理事会的主要职责:效忠国家,敬宗睦族,团结乡邻,监执家规,主持清明会和祭祀活动,管理课石的收进和支出,民国末期第一届理事会,由马镇义(号集生)任族长,马垂青,马镇田,马镇举任副族长,马垂近,马镇普,马泮绅,马泮奇,马林富,马林俊为理事,直至1949年奉节县**。
马氏族宗祠堂在民国时期拥有97石课的土地,分别由马镇容(34石),马镇田(16石),马镇猷(16石),徐太普(12石),黄必千(19石),马镇山(薄庄3斗)耕种。课石收入用于清明会、祭祀活动、常年上油烧香,祠堂维修维护等支出和资助本族贫困家庭子女升入大学(每人每年3石),另外,从总课石中抽出10石由族长马镇义掌管,用于帮助马氏众人打官司及走动衙门等社交活动的开支。
本补记根据本人所见和走访知情者后综合资料而写,不能全面真实反映马氏族宗祠堂的面貌和宗族活动情况,尤其是祠堂的初修,扩修,修缮年代及组织实施情况,有待今后段坪小学再修时由马氏后人取出原石碑残块拼合,搜集相关资料后,在勘误,完善。
十六世孙马泮海 敬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