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方丹 文/图
“张祯,快走!巫峡镇白水村发现了疑似幺蛾子(学名:草地贪夜蛾)……”5月21日早上8点,刚刚到办公室的张祯,还没来得及开门,就听见站长邹祥明急促的喊声。
听见喊声,张祯拔腿就往楼下跑,跟着站长来到白水村开始对该村的玉米生产片区进行普查,这一普查就是三天。
5月24日下午2点,这是记者与张祯约好的采访时间。到达县植保站时,张祯正在赶着写《草地贪夜蛾的调查监测和防控报告》,为做好全县防控工作准备着……
张祯毕业于西南大学植物保护学院植物保护专业,毕业后便选派到邓家土家族乡农业服务中心工作,2010年3月来到县植保站,从此便开始了他的植保工作。在他看来,农技工作专业性强,跟农民、作物、病虫打交道,只有深入农业生产的第一线才能真正实现自身价值。“干我们这一行的,基本上都在乡下田间。”为了掌握第一手材料,摸清农作物病虫害发生规律,帮助农民解决生产中出现的实际问题。不管天晴下雨,还是寒来暑往,他都坚持走村入户下农田搞调查。
2004年,在我县发现甘薯小象甲(又名甘薯蚁象、甘薯小象鼻虫),是甘薯生长期和储藏期的重要害虫。“甘薯被害后,会诱发病害,造成腐烂,连猪都不吃。”张祯说,不仅导致甘薯减产,严重时甚至绝产。
“粮食一旦绝收,农民付出的汗水就白费了!”张祯经常与同事早出晚归,调查农作物病虫发生动态,组织发动农民科学防治,指导和带领群众做好防治工作。
2011年起,张祯便参与开展了甘薯小象甲田间系统监测、田间药效试验、大面积示范推广等工作,明确了甘薯小象甲发生规律和防控关键时期,集成了一套简便、高效的甘薯小象甲综合防控技术。通过防控技术,2018年全县发现甘薯小象甲2.6万亩,防治面积2.6万亩,挽回损失1410吨。
同时,张祯参与完成的《甘薯小象甲的发生规律与防治技术研究》获得了县科技进步一等奖,同时,此项目被确认为重庆市科学技术成果。
植保工作是减灾保产,提高农产品质量。多年来,张祯在自己的专业领域发光发热,以马铃薯晚疫病、水稻“两迁害虫”、柑桔大实蝇、甘薯小象甲、烟粉虱为主的病虫害防控工作,推动柑橘专业化统防统治和绿色防控融合、柑橘低毒生物农药补贴试点、农药减量控害增效示范等多方面工作均取得了不俗的成绩。
2012年来,张祯先后获得重庆市植保植检工作先进个人、县农委先进个人等荣誉称号,并在全国核心期刊《作物杂志》第6期发表论文《三峡库区甘薯小象甲发生规律与防控技术》等。
张祯认为“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因此,哪里出现比较严重的病虫害,哪里的田间就会出现他的身影。虽然从事工作的时间不长,但张祯的点滴付出,就像一把伞,撑起来能为农民遮风挡雨。他常说,“我们是植物医生,没有高明的医术就没法保卫庄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