巫山信息网

搜索
查看: 48|回复: 0

巫山脆李:从“论斤卖”到“论瓶售”的华丽转身

[复制链接]
发表于 前天 08:48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来自 中国重庆

2025年巫山脆李的销售大幕已圆满落下,但脆李产业的故事并未就此终结。眼下,其“后半篇文章”正展现出蓬勃的生机与活力。8月19日,记者从巫山脆李特色产业园得知,自今年7月5日起,该园区在全县范围内开展2025年脆李工业果收购工作,通过深加工,不仅让“多余”的脆李工业果有了新价值,还催生出年产值近2亿元的特色酒品产业链。这背后,是巫山在特色产业发展道路上一次极具价值的探索与突破。

历经上千年风雨栽培,脆李承载着厚重的历史底蕴。巫山的脆李产业并未止步于种植。由于脆李果期短、果实娇嫩难储运,每年集中上市时,会有果子因品相问题被浪费,如何让“珍果”变身“四季佳酿”?巫山脆李特色产业园针对这一产业痛点,在实验室与酒窖间蹚出了一条深加工破局路。经过反复调研与实践后找到的破解之道,它不仅消化了剩余的脆李工业果,让它们变废为宝,更构建起了“鲜果销售+深加工”的双轨发展模式,为特色农产品产业的转型升级注入了新动能。


“我们从7月开始对全县的脆李进行收购加工,从收购情况来看,今年的收购量将比去年增加约3700吨左右。今年我们对车间进行了数字化转型,对果酒储存环境进行了改造升级,大大提升了生产效率和果酒品质。”李遇酒业谭鑫每天都在生产线上,严格把控生产工艺流程,确保产品质量。

将小果酿成果酒,为提升脆李酒品质,李遇酒业还聘请了拥有葡萄酒、白兰地酿造经验的国家级评委一级酿造师来此任职。走进酒厂,浓郁的酒香扑面而来,酒桶中盛满新酿的脆李酒。“当天收购、榨汁、运输、酿制,确保脆李新鲜纯正。”谭鑫介绍。脆李发酵酒,回味中带着脆李的果香与清香,让脆李风味四季可寻。


据悉,该公司将依托3条现代化产线,聚焦蒸馏酒、果酒、白兰地三大系列,逐步构建涵盖常规酒、定制酒、坛子酒等的全系列产品矩阵,以满足多样化的市场需求。另外,还会加大品牌建设与市场推广力度,让巫山脆李酒从区域特色产品走向更广阔的全国市场,为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注入持久动力。

如今,巫山脆李特色产业园取得了不错的成绩。目前,已实现年加工脆李1.5万吨,年产脆李酒990千升,年综合产值达到1.98亿元。并且,已上市的脆李酒产品凭借独特的风味受到了市场的喜爱,初步显现出良好的经济效益,成为拉动当地产业增收的新引擎。这组数据的背后,是产业链各个环节协同发力的结果,从果农积极参与工业果售卖,到园区高效的加工生产,再到市场端的认可,形成了一个良性循环的产业生态。


李遇酒业成立以来,始终致力于将巫山脆李这一“中华名果”转化为高品质酒饮,推动了巫山脆李产业的多元化发展。公司不仅解决了部分脆李的销售问题,还通过产业带动,促进了当地就业,增加了果农收入。每到脆李收购季,周边乡镇众多村民参与到采摘、运输、加工等环节,在家门口实现了增收致富。

为了保障脆李酒品质,巫山在生产环节下了不少 “硬功夫”,不仅引进了专业果酒酿造技术研发团队,成功研发出上述系列产品,实现了从鲜果到特色酒品的精准转化;还在投入使用的巫山脆李特色产业园中配备了智能化、数字化生产设备,对脆李清洗、破碎、去核、压榨、发酵、灭菌、过滤、蒸馏、罐装等全工序进行标准化管控,确保每一滴酒液都达到最佳品质状态。


从“论斤卖”的鲜果到“论瓶售”的美酒,巫山脆李完成了身价的“倍增”。它不仅化解了滞销风险、提升了产品附加值,更延伸了产业链、激活了就业市场。这颗小李子,正以其强大的产业韧性和创新活力,书写着乡村振兴的生动样本。




[color=rgba(0, 0, 0, 0.9)]记者 侯月
[color=rgba(0, 0, 0, 0.9)]来源:巫山县融媒体中心

发表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精选推荐

联系客服 关注微信 下载APP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