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场细致到“毫米”级的考古,在龙骨坡遗址进行
9月12日,在庙宇镇龙骨坡遗址河畔的堰头溪,一场细致到“毫米”级的考古工作正认真展开,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文物保护与考古部对龙骨坡遗址发掘的浮土及地层土样进行层层筛洗,确保考古标本得到充分提取、信息完整,不漏掉任何蛛丝马迹。 在龙骨坡的考古发掘中,常有化石碎片及微小石块包含在清理的土样里。2025年的主要野外考古工作就是对往年留存的土样进行水洗筛选。工作人员将浸泡数小时的土样缓缓倒入定制的三层筛网,双手紧握网框在河水中匀速晃动。土样逐层过滤后置于一旁,守候在此的三峡博物馆工作人员随即用镊子细致地将小化石一一拣选出来,第三层的土样则被晾干后打包到实验室做进一步的挑选工作。 据现场工作人员说:“通过三层的滤网进行淘洗、水洗,对肉眼可见的骨片、牙齿化石等进行清洗后的提取。第二层滤网主要提取直径约3mm的残碎碎屑。最下面一层滤网收集的土样会被拿到实验室进行整理。我们这一批主要是找一些细碎的小哺乳动物的化石,比如说蝙蝠、老鼠这一类的,它们的牙都比较小。”土样中存在大量极其微小的遗物,被泥土包裹着,发掘时不易被发现。通过三层不同孔径的筛网对土样进行水洗筛选,可以有效将这些小化石分离出来。
龙骨坡遗址自1984年发现以来共开展过五个阶段的发掘,其中第五阶段发掘面积85平方米,本次水洗筛选的是第五阶段的土样。据考古人员介绍,第五轮发掘出土的部分动物骨骼上有疑似人类加工行为。据此推测,古人类可能也使用动物骨骼来制作工具。同时,在遗址第2堆积单元第12水平层发现了大量原地埋藏的食肉类动物粪便化石,其中锯齿虎粪便化石是亚洲首次发现,且未发现文化遗物。据此推测,可能在“巫山人”走进龙骨坡遗址之前,这里曾是食肉类动物的“栖息地”。
记者 肖乔来源:巫山县融媒体中心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