巫山信息网

搜索
查看: 9528|回复: 0

竹枝故里 建平乐土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0-5-26 09:00:08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来自 中国重庆
与县城隔江相望的建平乡,曾因魏晋朝代建平郡治所在地而得名,区位独特,历史悠久,文化灿烂。

时过境迁,面对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洪流冲击,山高坡陡、土地贫瘠、产业匮乏的建平乡,昔日的荣耀和风光不再,一度陷入“在落后中发展、在发展中落后”的阵痛之中。

痛定思痛,咬定青山,建中求变。建平乡大力发展旅游产业和以脆李、蔬菜、茶叶、黄金梨为主的特色产业,促进农旅融合发展。抢抓全域旅游建设的难得机遇,将旅游确定为乡域经济主导产业,巧抓“文旅”“农旅”融合,打造出了远近闻名的休闲观光乐园。

黄岩景区

传统荣耀:青青甘蓝藏甘难

翻开巫山这部史书,建平郡无疑特别耀眼。早在魏晋朝代,巫山隶属建平郡,建平乡即因建平郡治所在地而得名。

走近现实中的建平乡,世居于此的建平人显然没有因悠久的历史而自我沉醉,最念念不忘的是与他们一日三餐密不可分、直接带给他们真金白银、让他们远离缺衣少食走向富裕的“包儿菜”。


“巫山老百姓说的‘包儿菜’,其实是个土名,学名叫甘蓝。‘包儿菜’助农增收成了宝贝,其间却有太多的甘难辛苦。”建平乡土生土长、淳朴敦厚的罗章玉如是说。

为替换抗灾害力弱、上市时间短、产量和效益不高的老品种“金丰一号”,罗章玉坚持订阅《长江》《蔬菜》杂志,学习种蔬菜的技术。农闲时,便东跑宜昌、沙市、武汉,西进重庆、成都,南下广州,北上京城,找专家讨教、化验土壤、优选品种……寒胜甘蓝、迎丰甘蓝、越冬王甘蓝等相继被他带回,暗自先行试种比选,直到选定外形美观、耐旱耐季、不太烂叶的越冬王甘蓝,又承包村民的闲置土地大面积种植,才算真正掘到了第一桶金。

建平“包儿菜”打出了名号,远近城市客商纷纷慕名求购,村民们开始扩大种植规模。  

2010年,罗章玉和同村的村民龚月华等人商议,联手成立蔬菜专业合作社,投资60余万元建起了蔬菜收购、冷藏等专用场所,延伸集“产藏供销”一体的产业链条。

近五年来,全乡仅产销以“包儿菜”为主导的各类蔬菜,年单项收入超过1300万元,蔬菜单项收入稳定超过20万元的菜农多达数十户。

中火村蔬菜大户龚清林,则历经了“种菜—卖菜—种菜”的轨迹。2006年,龚清林投资20余万元、承包村民土地50余亩种菜,却几乎全部亏损。2007年,放弃种菜的龚清林开始收购销售蔬菜。经过几年打拼,他不仅占有了县城各大超市新鲜蔬菜的八成份额,还打通了宜昌、重庆主城及渝西市场,在江津区租设了固定摊位,大量批发建平及巫山蔬菜,年销售蔬菜1500吨以上。

2018年,龚清林专程前往武汉、广州考察蔬菜销售市场。武汉一位老板要同他签订合同,但必须保证每天供应20吨高品质的鲜菜。深知优质货源不足的他不敢接单,看到的钱挣不了,带着遗憾回到巫山。龚清林跑遍了全县所有乡镇,都没有找到理想的成片土地。2019年,他同一位宜昌老板来到巫溪县红池坝,被这里大片的闲置土地、土质气候、相对封闭的自然环境深深吸引,赓即多方奔走协调,很快签订了1000余亩土地承包协议,现已投资50余万元,种植有机蔬菜800余亩。

痛中求变:厘清思路寻出路

时光进入新的世纪,受土地规模、交通条件、消费观念等因素制约,建平乡赖以成名的蔬菜产业,呈现出裹足不前的疲软之态。连曾被誉为“中华第一椒”的七星椒(又名“七姊妹儿”),也免不了跌落凡尘,风光不再。

山外的世界日新月异,建平的发展之路又在何方?乡村干部群众在冷静地思索。

看着附近的建坪村、柳坪村占尽紧邻省际公路的交通便利,一窝小菜也能变成现钱。世代被大山阻隔偏居一隅的青台村、黄岩村人坐不住了,自发掀起了修路行动。

干部群众横下一条心,带着干粮住岩洞,吊着箩筐打炮眼,向坚不可摧、祖辈人望而生畏的笔立高岩发起了死亡挑战。青台村村民龙厚坤,不幸摔下几百米的高岩献出了生命。村支书侯长玉、村会计朱训江等人揪着树木藤蔓,于乱石丛林中找到“筑路**”的遗体,亲自背上山再背回村里安埋,强忍悲痛眼泪未干,二话不说又赶到凿路现场,同大伙儿化悲痛为力量,继续战天斗地。

历时整整三年,历经生死考验,一条连通柳坪、青台、黄岩三村的12.6公里岩壁公路——“柳黄路”终于全线贯通。


这是一条足以载入史册的壮美之路,更是一条彻底改变山里人生存命运的产业路和希望之路。

建平乡坐拥南陵古道,隔长江而守望县城和神女,闻名遐迩的巫山“三台八景十二峰”,就有授书台、南陵春晓、清溪鱼钓、夕霞晚照和飞凤、起云、净坛三峰在建平境内。巫峡盛景有三分,独居其一是建平。

明明捧着灵山秀水的“金饭碗”,偏偏还要靠种菜打工讨饭吃。

县上、乡里敏锐地感知并捕捉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良机。“大力培育旅游支柱产业、打造全域旅游示范乡”的总体规划迅即出笼。乡里响亮地提出“产业围绕旅游转、结构围绕旅游调、功能围绕旅游配、民生围绕旅游兴”的产业发展新思路,巧抓“文旅”“农旅”融合,举全乡之力,打造三峡腹心的生态康养和休闲观光乐园。

全域旅游思路既定,县、乡、村三级迅速联动。

2014年,县上决定由旅发集团统筹,规划扩建“柳黄路”,取名为“神女天路”,精心打造高品质的“神女核心景区”。大力培育多形式体验游,不断丰富景区业态。

建平乡抢抓农村“三变”改革机遇,深度推进“农旅”融合。农民以土地承包经营使用权入股参与分红,既盘活闲置土地,增加农民收入,又丰富旅游业态,提升景区吸引力。截至目前,规划建设的万亩有机茶园已连片种植茶苗2200亩。

青台村村民陈家银,全家7口人,多年来日子过得很是艰难。“神女天路”全线贯通后,旅游产业的综合效应全面显现。他被聘用到景区一观景平台上班,年收入近2万元。红叶有机茶园入住后,企业将项目部租设在他家,妻子和家人还常年就近到茶园务工挣钱。

茶园十二生肖(效 果 图)

“建平乡万亩茶园项目,于2019年初正式启动,村民以土地入股,每亩每年按400元保底分红,国家有关土地的政策性补助一分没少,还可在自家土地上务工挣钱。”茶园建设投资人、重庆润土茶文化有限公司董事长向宁勇说,高峰时段,茶园务工的本地农民多达300余人,一般时段也有200多人。


古道天路:融通二脉建乐园


建平缘何曾经设郡。追根求源,当属其临长江而锁巫峡、控古道而通鄂西川黔的险峻环境和战略区位。在倚重杀伐、战乱不止的魏晋朝代,建平不仅是交通要道,更是军事要冲。除此之外,或许从文化的根脉上能寻找到答案。

“杨柳青青江水平,闻郎江上唱歌声。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还有情。”曾任夔州刺史的唐代大诗人刘禹锡,以千古名篇《竹枝词》,赋予了建平无上的荣光。

“放舟下三峡,心在十二峰。”“巫山巫峡杨柳多,朝云暮雨远相合。”一首首耳熟能详的诗句,咏颂着巫山、建平之山川大美。

“抓好全域旅游,必须同厚重的历史文化深度融合,这是建平乡未来的重要产业增长点。”建平乡明确提出。

建平一隅

走进建平乡,你会发现建平几乎没有平坝。“九山弱水一分田”,是其最真实的写照。可一纵一横、一古一今的“南陵古道”和“神女天路”,宛如建平乡庞大身躯的任督二脉,既联通了古今,更融通了山脉与文脉。

“南陵古道”悠远厚重,曾是三峡通往鄂西川黔等地的必经之路。黄庭坚途径古道,留下了“一百八盘携手上,至今犹梦绕羊肠”的千古佳句。如今,古道沿线2000亩3年树龄的黄金梨已开花挂果,“金果果”不仅可助农增收,“驿路梨花”美景更是牵动着市民和游人急促的脚步。

伴随“三峡记忆·南陵古道”重点项目的加快推进,南陵观、碑林石刻等众多文化景点正在紧张复建和修复,一条集“体验怀古、休闲健身、游览观光”于一体的文化古道呼之欲出。

“神女天路”青春靓丽,沿途红叶满山,秀美山川与文化艺术水乳交融。乘九龙索道,下神女天梯,便可乘船走进峡奇美、水奇清、山奇秀的人间仙境神女溪。三峡院子、梦幻客栈、星月客栈、敞心坡民俗等一大批地域文化符号性景点对外运营。数千亩饱含文化味道的茶叶迷宫、十二生肖、红叶艺术茶田等已初步成形。巫山山歌、竹枝歌舞等古老的地域特色文化入驻并深度融入景区景点。

古道天路声名鹊起,市民游客纷至沓来,山民们看到了无限商机。

2010年,黄岩村村民向太煌,实在熬不住老家的闭塞穷困,携妻带子举家来到县城,租下两间房,拜师学艺做起了水电工。看到“神女天路”和“神女景区”的惊人巨变,向太煌和妻子**,放弃花钱学来的手艺和城市光鲜的生活,回到位于黄岩旅游接待中心附近的老屋从事旅游服务。

2016年,夫妻俩凭着手头的1万元钱,向亲戚朋友借款并斗胆从银行贷款50万元,总投资120余万元,新建并精装修了4层900余平米的楼房,经营起了集餐饮、民宿、导游等一条龙服务的乡村旅游服务业。短短三年,向太煌便还清了所有借款。

黄岩农家乐

“向太煌只是返乡创业吃上旅游饭的代表之一。”说起文化旅游,乡领导掩饰不住兴奋与自豪。近年来,乡村旅游在建平乡如雨后春笋般蓬勃发展,全乡有成百上千的传统农民吃上了旅游饭。

十年磨一“建”,建平生巨变。莺飞草长的五月,建平乡处处展露出勃勃生机。“春赏百花秋望月,夏品凉风冬听雪。心中若无烦恼事,便是人生好时节。”走进建平,仿佛走进一个四季赏心悦目的花园乐园,于自然山水间、于休闲体验间,便能真切地感受到人生追求的至高境界。

青青杨柳还依稀可见,竹枝故里又展现出新的靓丽容颜。

来源:巫山县融媒体中心 作者 赵宁章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x

发表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精选推荐

联系客服 关注微信 下载APP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