巫山信息网

搜索
查看: 2009|回复: 0

骡坪“生态银行”见效,农民回报高!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9-3-13 22:02:33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来自 中国重庆

“昌菊,给我提点沙浆来。”


“来了。老高,你再想想,我们是出门好呢,还是真的在家搞?”


3月4日,在骡坪镇大垭村6组,村民高大友一家正上演着一出决定全家经济收入的“家庭会”。


“我们不是早商量好了,就在家里开农家乐?”望着惴惴不安的妻子,高大友一边刷着墙壁,一边说,“你看看,我们隔壁家的兄弟,去年才开的农家乐,半年就挣了七八万元,比我们出门一年还挣得多啊。”


高大友正在装修农家乐。


其实,妻子有她担忧的原因。丈夫是个技术工,会开吊车、铲车等大型机械。每年他们夫妻俩在福建打工,一年下来少说也有6万多元的收入。现在办农家乐,有没有客人来,一年收入多少?她心里着实没底。


“我就不信,我们在家开个农家乐,不会比出门强。”


丈夫坚定的语气,让妻子向昌菊吃下“定心丸”。


是什么原因,让出门多年的高大友毅然决定留在家里发展?


“这几年,我们村的乡村旅游发展起来了,村民靠旅游收入,户均就超过万元,收入10多万元的也不在少数。”大垭村支书杜汝标说出缘由。


8年前的大垭村,却是另一番景象。


“当时,我们全村591户只有400多亩烤烟产业,其余种植的都是玉米、红薯、萝卜等农作物,人均收入2000多元。直到2011年,才开始发展乡村旅游。”


骡坪镇平均海拔在1000米以上,全镇森林覆盖率达77%。近年来,该镇立足良好的生态,大力发展乡村旅游,打起高山纳凉牌。而位于骡坪场镇近郊的大垭村,具有得天独厚的生态和地理优势。


当年,村里的贫困户刘忠培,在市委宣传部扶贫集团的帮扶下,率先在村里开起了“明月山庄”农家乐。如今,他年收入超过10万元,早已摘掉了贫困的帽子,走进了致富奔小康的队列。


“2018年,我们村又在大垭村6组投入300多万元,打造了云中花谷乡村旅游点,开发了纳凉避暑、野外露营等项目,夏季每天就能吸引1000多名游客来游玩。”杜汝标说,目前,全村已有30多家农家乐,年接待游客5万多人,旅游收入350多万元,该村30%的农户吃上了旅游饭。


今年,该村正在发展高山观光农业,打造了200多亩绿色蔬菜基地,新发展10户农家乐。高大友一家,正是看到村里生态经济的前景,才决定留在家里发展。


大垭村新发展的绿色蔬菜基地。


与大垭村一样,凭借生态环境,以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为契机,发展乡村旅游的还有骡坪镇的茶园、鸳鸯、路口等村。


4日下午,茶园村3组贫困户骆运华与10多名乡亲一道,冒雨在茶园清理杂草、打枝追肥。


不过,他头上那顶“贫困户”的帽子早已摘掉了。因病因学致贫的他,在2016年对原来的土坯房进行了改造后,升级成了农家乐。当年,就凭借5亩葡萄、1亩西瓜和“乡村采摘”的招牌,挣了8万多元。


“今年村里成立了茶叶专业合作社,准备把多年前废置的茶叶产业恢复起来。我入了2股,一股是现金,一股是以土地入股。”坐在一家农户门槛前避雨的骆运华,惬意地抽着烟。


“只有村的乡村旅游发展好了,我的农家乐生意才会更好。”他望着刚修整过的茶园:绿油油整齐排列的茶树,在春雨中发出泥土的芬芳。


茶园村新修整的茶园。


借绿水青山这块生态“金字招牌”,如今的骡坪镇,以茶园、大垭、鸳鸯、龙河为代表的生态旅游等特色主导产业体系正逐步成型。该镇党委书记董亚平告诉记者,下一步,该镇将进一步发挥“生态银行”的效应,建成大垭乡村旅游微企村,打造其他乡村旅游亮点,力争全年新增农家乐34家,接待游客10万人次,实现旅游综合收入800万元。( 卢先庆 文/图)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x

发表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精选推荐

联系客服 关注微信 下载APP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